54岁汪峰最新访谈刷屏,炸出当代人隐疾: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难快乐?

发布日期:2025-06-23 23:25    点击次数:96

图片

谈及汪峰,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绕不开——

摇滚、跌宕起伏的感情生活和娱乐圈玄学“汪峰定律”。

图片

但看过汪峰最新的访谈后,或许你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汪峰,你和我想的不一样。”

图片

那些关于音乐、关于人生的回答,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对过往人生的反思。

因此,今天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些访谈内容。

来一场浅浅的思考——

图片

不断被分散的注意力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打开音乐APP,首页推荐栏滚动着30首“符合你口味的新鲜好歌”,

但你却找不到一首喜欢听的歌。

播放列表里反复播放的,依然是听过很多遍的老歌。

为什么现在令人印象深刻的歌越来越少?

图片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信息过载。

过去,人们的听歌途径相对有限,大部分是在音像店、地摊里买磁带。

图片

而现在,听歌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不论是音乐APP、还是短视频平台,只需轻轻一点,就能接触到海量的音乐资源。

图片

汪峰在节目里打了一个比方:

假设过去每天发行500首歌,其中有50首是好歌。

那么,我们听到好歌的概率是10%。

图片

而现在音乐市场的门槛降低,大量作品涌入市场,而优秀的作品并不会因此大幅增多。

假设发行的歌有5万首,保守估计里面有100首好歌。

这时概率就变成了0.2%,是不是小了很多?

图片

“这个时代不是没有好的作品,

但你根本听不到、也没有机会听到,

因为真正好的作品,往往会被那些平庸之作掩盖,

能恰好听到一首好歌,只能说是运气爆棚,

但这种概率,真的太低太低了。”

图片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专注力下降。

汪峰回忆自己小时候听歌的场景,先是锁上房间的门,确保不会有任何人打扰。

接着打开录音机,端坐在床上,从第一个音听到最后一个音。

仿佛身临其境在看现场Live一样,感动得直流泪。

图片

而这样的听歌体验,如今很难再重现了。

音乐成了一种碎片化的消遣,是我们工作时、坐地铁时、健身时的背景音。

图片

即使我们偶尔能抽出一点完整的时间来听歌,也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

接连不断的消息提醒和社交平台的推送,都在分散注意力。

图片

而信息过载,也让我们时刻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大脑很难真正放松下来。

各种各样的杂念在脑海不断中盘旋,根本没法做到心无旁骛。

“我现在想听一张专辑,

还是会空出45分钟,屏蔽一切打扰。

我们可以这样选择,

只不过我们觉得身不由己。”

图片

图片

感知快乐的能力在下降

你有没有发现——

以前听到一首好歌,自己能开心好一阵子。

现在哪怕听了十几首、几百首,都很难再有那样简单纯粹的快乐了。

图片

而关于这个问题,汪峰给出的回答是:

我们的心变“迟钝”了。

图片

就像以前只有一家面馆的时候,哪怕只吃西红柿鸡蛋面,也觉得香得不得了。

现在足不出户,只要打开外卖APP,就有上百种选择,炒菜、炸鸡、披萨……

可当选择变多时,我们便开始陷入无休止的比较中。

于是,面对满屏的美食,我们却常常感到索然无味。

图片

音乐,也是同样的道理。

以前,周杰伦出张新专辑,能反复听上半年,百听不厌。

现在,从华语到欧美,从日韩到小众独立,耳朵被“惯坏”了,快乐的门槛也就高了。

“当你每天听几十首歌,一年听几百首的时候,

就会很难被某个相对好的作品打动了。

因为你听的不光是我们的、还有全世界最顶尖的,

好的东西太多了。”

图片

生活,亦是如此。

汪峰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大家兜里都只有几块钱,就凑钱一起喝酒。

就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却能带来莫大的快乐。

“在那个时代,你会发现一件特别的事:

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差不多,

攀比心几乎无从谈起,自尊心也很少受到伤害。

剩下的是什么?

是快乐。”

图片

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选择的东西多了。

于是,大家就不再是单纯地享受东西本身,快乐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样简单纯粹的快乐,也不再轻易被感知。

图片

图片

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

节目里,汪峰提到了自己的新歌《我真的需要吗》。

歌词里写道:

这拼多多和锂电池的城市

听着便利店荒凉的抖音

伴着起重机和百合的轰鸣

现在我真的

我真的需要吗

图片

不是为了批评什么,而是发自内心的询问。

过去,物质相对匮乏,选择较为有限,我们在做决定时往往更为谨慎。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选择也变多了。

但哪些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哪些只是随大流的结果?

图片

就像一首歌,当满大街都开始循环播放时,你是否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

“当你还来不及判断是否需要的时候,

你突然发现周围人都已投身其中,

你就会不自觉地跟随。

因为这条路上人潮涌动,就像一股洪流,

轻易就能将你裹挟前行。”

图片

但,没问题。

剩下的时间里,在前行的途中,我们可以留下一点时间去思考、去判断。

而这是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左右、去评判的。

图片

就像这首歌《我真的需要吗》,不同的人听了有不同的感受。

有的人觉得简直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也有的人认为歌词完全是胡说八道。

答案,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

如汪峰所说的,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思考的过程。

“一个人最大的自由,是他的选择自由。

在必须说'不’的时候,他可以说'是’;

在所有人都说'是’的时候,他可以说'不’。”

图片

即使是同一个歌手的作品,每个人的喜好也会有所不同,

可能这一首喜欢,那一首却无感。

“你知道什么是自己要的,也应该知道什么是自己不要的。”

图片

尤其现在的社交平台上,每天都能看到别人的生活展示。

那些看似完美的成就和幸福片段,很容易让我们对自己的现状产生不满。

可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明白,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图片

这时你会发现,很多让你焦虑的东西其实并不重要。

而你自己的生活,尽管可能平凡,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快乐。

图片

亲情是无法割舍的纽带

汪峰在节目里提到,他出生于军人家庭。

父母走得早,父亲是心脏病,母亲是癌症,离别就是一瞬间发生的事。

图片

时至今日,他依然会时常想起父母。

不是受了什么挫折,而是没有缘由的思念。

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独自走在路上,或是看见某个过去留下来的旧物,

那些对父母的想念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图片

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是某个时刻终止,而是一直延续。

这种延续并非简单的陪伴,而是跨越时间的联结。

图片

就像是黑夜里的灯塔,那些言传身教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会在某些重要的时刻,为我们做出提示。

“有这样的父母,我在人生的重要时刻,

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哪怕选择错了,也绝不会后悔。”

图片

图片

真正的爱是懂得放手

汪峰有两个女儿,大女儿20岁,小女儿19岁。

这时,他对亲情有了新的理解——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其实远大于孩子对父母的需求。

图片

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不爱父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结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圈就会不断扩大。

他们自然就会更常和朋友待在一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要从同龄人那里获得快乐,这是他们的需求。

你们每天都见面,

你有其他的时间,和他们聊一些重要的事情,

而不是每时每刻都这么做。”

图片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父母与孩子相伴的时间,其实是处于倒计时的。

越是这种时候,父母越需要懂得放手。

“爱孩子,

就是要让她在不同的年龄,

做不同的事情。”

图片

就像教孩子学骑自行车,刚开始父母要双手紧扶后座,护住孩子;

待孩子慢慢掌握平衡时,父母便要放手退到一旁,只在需要时轻轻托扶;

直到孩子完全熟练,父母只需站在原地,静静等候孩子回来。

如果始终紧抓不放,孩子又怎么能学会骑车呢?

“如果不是这样,你变本加厉的话,

原本的爱会变成一种控制、一座牢笼,

化作无形的枷锁。”

图片

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有一种误区:

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认为孩子是自己唯一能控制、最爱自己的人。

并非如此,要知道我们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

“我觉得一个人最应该和最不应该做的,

都是同一件事情:

你永远别让任何东西反过来掌控你。任何一个人若是失去了自己的一切控制权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悲哀的事呢?”

图片

因此,在小女儿9岁的时候,汪峰曾和她说过这样一番话:

“醒宝,你对于这个世界,是正向的,

就像我们按下了秒表的开始键,

你在'1、2、3、4’地不断往上升,

但我和你之间却是在倒数,

即便如此,我也不会把你捆在我身边,

因为你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你自己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都需要去思考如何让自己快乐地生活。

人生,就是这样。”

图片

资料来源:凉子访谈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